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先要说声抱歉,我每天上网的时间很少,还大多用来备课,因为家里除了大孩子还有个婴儿,虽然有家人帮忙,也还是分身无术——所以原本可以仔细回答您的帖子,也因为时间限制,只能笼统地谈谈。
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假如学习孔子的智慧——那么其实我对不同发问者的回答恐怕不会一样。但和您在网上遇见,我并不知道您的立场、经历、好恶、习惯、读书积淀等等情况,也许我所回答的和您想问的,并不合拍。换句话说,我并不知道您真正的疑惑在哪里:比如“传统文化在今天、在加拿大,还有必要学习吗?”这样看起来很具体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很含混的,这就不属于我说的真正的困惑。所以,如果我要谈“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毋宁说那是在阐述“为什么我要学传统文化,以及要把它传播出去”。只是希望,即便我把这个问题回答成了一个自述,也能对您有所参考和帮助。
在我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必然以精神生活为他生命的基石。耽于物欲而异化了的人,是无法和他探讨“是否有必要学习文化”这样的问题的。一个人要把握自己这不盈百年的生命,势必离不开清醒的审视、思考、内省——既对历史,也对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我和您站在同一立场上,那么我下一步的论点就是:一个人秉承一个传统来到另一个传统之中的时候,只有对两者都有足够的认知与敬意,才能够使他的精神和心灵足够丰满、健康和深邃。(我说的“秉承一个传统来到另一个传统之中”,并不局限于来到加拿大或者其他国家的华人,实际上当今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几乎处在这样的困境当中。)
我们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各种思想、看法、观点,看似彼此独立,或者新颖,其实几乎没有一个概念不是从一个深深的传统而来。我们的所见所闻仿佛大海上的小岛或礁石,而那些“大传统”就是那小岛下面深不可及的高山,只有当海面偶尔起了变化,高山的一角才能被我们感受到。如果就此以为那些礁石就是大海的全部真相,将会是多么浅薄多么可笑。学习传统文化,对我的意义,就在于从日常生活的碎片里慢慢去探究、认识、触摸那些深不可测的海底高山。当我对海底高山的认识足够深刻之后,礁石上的一点变化、此礁石与彼礁石孰优孰劣、为何礁石有种种形态上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易如反掌了。当然,就人类整体文化来说,海底高山就那么几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绕过的。
“日常生活的碎片”(没有褒贬含义)这个比喻可能比较费解,您后面那位回帖desk(辣椒炒海瓜子)帖子里提到的许多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及,甚至比如甲家中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乙家中一个后现代主义花瓶、您电脑上某个图标的线条特征、您公司中处理某个细节的流程、您孩子学校校规里一条规则的措辞、本市博物馆的屋顶的一个凸起……如果就将它们以它们自己的样子去看待,这些无一不是碎片,一个个体甚至不会意识到每天处在这无数的文化符号中所感到的矛盾(是的,这就是后现代、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处境);但当我们深入地了解过那些“高山”之后,碎片随即被还原成高山的一个细微的局部,一切都是可以被追溯、被理解、被比较、被选择的。
是的,“被选择”,包括高山自己。也就是说,我承认在今时今日,一个人信仰什么,是一种选择(前提是我前面所说的,他以精神生活为生命基石)。但是,在选择之前,成人应该对各种可选择的东西有充分的阅读和理解,而不是盲从或从儿童时期形成的习惯。 对儿童来说,应该有充分的exposure——我带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意义主要在这里。
更何况,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可以“被选择”有充分的信心。它的核心(“孝”应该算作一个基础道德,但还不算核心)是其他主流文化里不具备的。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儒家思想极重“生命的学问”,“把主体性复加以特殊的规定,而成为内在道德性”,儒家的道德从天道天命下贯而为人性,这些都是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截然不同的源头。更不必说后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操志向,也是其他文化所欠缺的。固然西方有极伟大的殉道者可与儒生交相辉映,但毕竟彼是彼,此是此。不能因为甲之伟大就看轻乙之崇高。
您说到的“孝”,其实是从人的生命初始就教会孩子在日常体验中培养“恕”。“恕”就是推己及人,是儒家修身层面的核心道德。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这是自然形态下的感情,其实和动物之爱并不差太多,只有在与动物本能有冲突时显出来的德性才能够在成年后复杂的情况下维系、应用下去。“卧冰求鲤”那是极端的孝顺,当时官方肯定会褒奖这样的行为,但不是提倡人人都该如此。儒家对普通人、对士大夫,其实要求是不同的。
晨则省昏则定,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习惯。你也可以试一下,早晨和入睡前对这一天有一个规划展望和盘点总结,其实很有好处,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完全一致!弟子规在这里应该是指“人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反省之心”。还有其它一些和当代社会不合的地方,了解一下就行了,倒不一定要照搬。不然宋朝清朝的普通老百姓和尧舜时候的老百姓,生活习惯也不可能一样啊。
了解中国历史,根本目的一样在于“通过礁石去认知海底高山”。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的敬意”“理解之同情”。人性千百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自己(不止华人,任何一个种族民族,只要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等,变得和中国某一时期接近了,就有借鉴的价值)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您没有提到:读史,要有经义作为基础(《三字经》里也说了,经子通,读诸史。不先弄明白经义,就不应该读历史。不然徒然学了一肚子厚黑,或者厚道些的,不过看古人八卦而已。)
历史掌故有趣的也很多啊,我有空写个八卦:唐朝的倾国美女一枚,文青空灵得差点把自己弄死,幸亏她是外貌协会会员,又把自己救活了。(有兴趣的读者请搜索“罗隐 迂寝”)
还有,您说到“如果自己没有功底,没有儒家的传承,是不可能教孩子的”,是的,您说得很对,我也因此时常有惶恐之心,生怕对不起我所做的事。好在我也时常把国内真正的大儒名师介绍给孩子们的家长(有读者想知道的话可以发pm给我), 和他们说我这里只是起步的阶段,让孩子们在幼年对中国传统的经义、文学、书法、美术、建筑、社会形态等有个粗浅的认识,熟悉并且喜爱,之后的路一定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指点他们。谢谢您的提醒,我不可忘记时刻的敬畏之心。
(我写上面这些文字,一不小心就写了一小时,如果您还有问题,抱歉我可能再也不能回答得这么详细了,不然累着我家人照顾孩子我也过意不去,呵呵。)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假如学习孔子的智慧——那么其实我对不同发问者的回答恐怕不会一样。但和您在网上遇见,我并不知道您的立场、经历、好恶、习惯、读书积淀等等情况,也许我所回答的和您想问的,并不合拍。换句话说,我并不知道您真正的疑惑在哪里:比如“传统文化在今天、在加拿大,还有必要学习吗?”这样看起来很具体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很含混的,这就不属于我说的真正的困惑。所以,如果我要谈“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毋宁说那是在阐述“为什么我要学传统文化,以及要把它传播出去”。只是希望,即便我把这个问题回答成了一个自述,也能对您有所参考和帮助。
在我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必然以精神生活为他生命的基石。耽于物欲而异化了的人,是无法和他探讨“是否有必要学习文化”这样的问题的。一个人要把握自己这不盈百年的生命,势必离不开清醒的审视、思考、内省——既对历史,也对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我和您站在同一立场上,那么我下一步的论点就是:一个人秉承一个传统来到另一个传统之中的时候,只有对两者都有足够的认知与敬意,才能够使他的精神和心灵足够丰满、健康和深邃。(我说的“秉承一个传统来到另一个传统之中”,并不局限于来到加拿大或者其他国家的华人,实际上当今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几乎处在这样的困境当中。)
我们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各种思想、看法、观点,看似彼此独立,或者新颖,其实几乎没有一个概念不是从一个深深的传统而来。我们的所见所闻仿佛大海上的小岛或礁石,而那些“大传统”就是那小岛下面深不可及的高山,只有当海面偶尔起了变化,高山的一角才能被我们感受到。如果就此以为那些礁石就是大海的全部真相,将会是多么浅薄多么可笑。学习传统文化,对我的意义,就在于从日常生活的碎片里慢慢去探究、认识、触摸那些深不可测的海底高山。当我对海底高山的认识足够深刻之后,礁石上的一点变化、此礁石与彼礁石孰优孰劣、为何礁石有种种形态上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易如反掌了。当然,就人类整体文化来说,海底高山就那么几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绕过的。
“日常生活的碎片”(没有褒贬含义)这个比喻可能比较费解,您后面那位回帖desk(辣椒炒海瓜子)帖子里提到的许多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及,甚至比如甲家中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乙家中一个后现代主义花瓶、您电脑上某个图标的线条特征、您公司中处理某个细节的流程、您孩子学校校规里一条规则的措辞、本市博物馆的屋顶的一个凸起……如果就将它们以它们自己的样子去看待,这些无一不是碎片,一个个体甚至不会意识到每天处在这无数的文化符号中所感到的矛盾(是的,这就是后现代、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处境);但当我们深入地了解过那些“高山”之后,碎片随即被还原成高山的一个细微的局部,一切都是可以被追溯、被理解、被比较、被选择的。
是的,“被选择”,包括高山自己。也就是说,我承认在今时今日,一个人信仰什么,是一种选择(前提是我前面所说的,他以精神生活为生命基石)。但是,在选择之前,成人应该对各种可选择的东西有充分的阅读和理解,而不是盲从或从儿童时期形成的习惯。 对儿童来说,应该有充分的exposure——我带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意义主要在这里。
更何况,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可以“被选择”有充分的信心。它的核心(“孝”应该算作一个基础道德,但还不算核心)是其他主流文化里不具备的。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儒家思想极重“生命的学问”,“把主体性复加以特殊的规定,而成为内在道德性”,儒家的道德从天道天命下贯而为人性,这些都是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截然不同的源头。更不必说后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操志向,也是其他文化所欠缺的。固然西方有极伟大的殉道者可与儒生交相辉映,但毕竟彼是彼,此是此。不能因为甲之伟大就看轻乙之崇高。
您说到的“孝”,其实是从人的生命初始就教会孩子在日常体验中培养“恕”。“恕”就是推己及人,是儒家修身层面的核心道德。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这是自然形态下的感情,其实和动物之爱并不差太多,只有在与动物本能有冲突时显出来的德性才能够在成年后复杂的情况下维系、应用下去。“卧冰求鲤”那是极端的孝顺,当时官方肯定会褒奖这样的行为,但不是提倡人人都该如此。儒家对普通人、对士大夫,其实要求是不同的。
晨则省昏则定,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习惯。你也可以试一下,早晨和入睡前对这一天有一个规划展望和盘点总结,其实很有好处,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完全一致!弟子规在这里应该是指“人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反省之心”。还有其它一些和当代社会不合的地方,了解一下就行了,倒不一定要照搬。不然宋朝清朝的普通老百姓和尧舜时候的老百姓,生活习惯也不可能一样啊。
了解中国历史,根本目的一样在于“通过礁石去认知海底高山”。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的敬意”“理解之同情”。人性千百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自己(不止华人,任何一个种族民族,只要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等,变得和中国某一时期接近了,就有借鉴的价值)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您没有提到:读史,要有经义作为基础(《三字经》里也说了,经子通,读诸史。不先弄明白经义,就不应该读历史。不然徒然学了一肚子厚黑,或者厚道些的,不过看古人八卦而已。)
历史掌故有趣的也很多啊,我有空写个八卦:唐朝的倾国美女一枚,文青空灵得差点把自己弄死,幸亏她是外貌协会会员,又把自己救活了。(有兴趣的读者请搜索“罗隐 迂寝”)
还有,您说到“如果自己没有功底,没有儒家的传承,是不可能教孩子的”,是的,您说得很对,我也因此时常有惶恐之心,生怕对不起我所做的事。好在我也时常把国内真正的大儒名师介绍给孩子们的家长(有读者想知道的话可以发pm给我), 和他们说我这里只是起步的阶段,让孩子们在幼年对中国传统的经义、文学、书法、美术、建筑、社会形态等有个粗浅的认识,熟悉并且喜爱,之后的路一定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指点他们。谢谢您的提醒,我不可忘记时刻的敬畏之心。
(我写上面这些文字,一不小心就写了一小时,如果您还有问题,抱歉我可能再也不能回答得这么详细了,不然累着我家人照顾孩子我也过意不去,呵呵。)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