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美国女记者复仇记(转贴)(ROLLOR读后感:孔子说,仁者爱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美国女记者复仇记

               ·彭天波·

  采访手记:劳拉忘不了16年前射向父亲的那颗子弹,她时刻想着要报仇。但感人的是她复仇的方式,只有一个字:变——把邪恶和恐怖改变为善良。

  她赢了。在这场人性与恐怖的较量中,人性赢了。

  像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样,劳拉也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塞进了耶路撒冷哭墙的墙缝里。纸上只有一个字,是劳拉决定的复仇方式。后来,劳拉告诉记者: “我知道我的想法有些疯狂和冒险,但我一定要试一试。”

  父亲遇刺

  1986年3月,耶路撒冷的冬天还没有过去,极端分子连续制造了几起枪杀旅游者的恐怖事件。遭遇枪击的有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枪手的手段残忍,总是冲着袭击目标的脑袋开枪。

  第一个受害者正是劳拉的父亲戴维。那天,他正在逛耶路撒冷的自由市场,枪手在离他很近的地方扣动了扳机。万幸的是,凶手的枪法太差,子弹擦着头皮飞过,戴维才死里逃生。但另外的4个遇袭者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都死了。

  父亲遇袭的时候,劳拉还是个小姑娘,那颗子弹深深刺痛了她。找到凶手复仇的念头一直埋藏在她的心里。劳拉大学毕业后成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她觉得该是为父亲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1998年,劳拉向报社请了假,同新婚的丈夫一起前往以色列调查。她在耶路撒冷的检察官那里查看了大量案件卷宗,最终锁定了约旦河西岸的小城卡兰第亚,卡地普一家在当地赫赫有名。

  找到凶手

  劳拉径直找上了门。英语夹杂着几句阿拉伯语,她介绍自己叫劳拉,是一个美国记者。卡地普一家人非常热情。女主人把劳拉让进客厅,递上咖啡和桔子水。拉着窗帘的屋里,光线很暗。三个半大孩子挤在沙发上,更小的一些则在地上爬来爬去。

  通过交谈,劳拉知道女主人的小儿子奥马尔在23岁那年因杀人入狱,目前正在服刑。“这就是他”,顺着女主人的手指,劳拉看到了墙上的照片。她第一次看到企图杀害父亲的凶手。

  “他杀的是什么人?”劳拉问。

  “自然是犹太人,”奥马尔的侄子抢着说,“是个特工。”

  “我不敢肯定那个人是不是特工”,说话的是奥马尔的大哥,“反正他是美国纽约市的什么头。我们听说他做过有损于巴勒斯坦人的事情,不然的话,也不会选中他。”

  “就在老城那里,脑门上开了一枪。”奥马尔的大哥接着说。“开完枪后,他就把枪抛向空中,枪也就落在市场了”,女主人补充说,大家都笑起来。

  从奥马尔家人的口中,劳拉得知,当年的那个团伙共有25名成员,年龄都在20至30岁之间。

  “也许,他是被逼无奈”,母亲说。

  “才不是,是他自愿的,他自己还牛气得很”,枪手的侄子说。

  “他为什么那样做?”劳拉问。

  “在那种情况下,谁都会像我弟弟那样去做。只要你当过5分钟的巴勒斯坦人,你就有同我们一样的感受”,大哥回答。

  “那对受害者呢?”

  “这不是个人恩怨。他们素昧平生。”劳拉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她知道自己找到了目标。但是,为了像个“记者”,她只是埋头拼命记笔记。

  劳拉先后多次采访这家人,对他们说她正在写本书,问能不能同奥马尔通信,了解一些情况。“这家人不知道我是犹太人,而且是受害人的女儿。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实际上他们从来也没有问过我什么”,劳拉说。

  一来二去,劳拉成了常客,小孩子不再躲她,而是常坐在她的腿上。一个孕妇甚至说要给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叫劳拉。另一个女人取下手上的一枚戒指送给她,说:“这是给你的,从现在起,你就是卡地普家族的一员了。”那一刻,劳拉感到特别的惶惑,几乎忘了自己是做什么来的了。

  劳拉听他们描绘对生活的憧憬与梦想。他们对她说他们非常想念奥马尔。“ 有时候,他们给我说他小时候的故事,而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劳拉说道,“可是,听着听着,我的脑子‘嗡’的一声,就回到了现实:这是仇人的家啊”。

  劳拉的努力没有白费,奥马尔的大哥答应做他们的信使,偷偷传递信件。

  他们开始通信。她说她想写他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他,了解他为什么要枪杀一个犹太人。她对他说她见过他要杀的那个老人:那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失去了祖父母,并且这个老人喜欢和支持巴勒斯坦人,并把这一点教给孩子们。

  起初,奥马尔辩解说他所做的一切是“用武力反对占领的行动的一部分”。他写道:“请明白,恐怖同我们所做的自我拯救是有天壤之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奥马尔说他同她一样喜欢英国文学,也喜欢大海的味道。他还说他正在害哮喘。劳拉慢慢觉出了一种变化:奥马尔对自己的行为流露出了懊悔。他曾在信中坦言:“当你靠近他们并了解他们以后,就会知道原来竟有这么大的不同。”

  以德报怨

  1999年,直面杀父仇人的机会终于来了。那是在劳拉去哭墙许愿后不久,36岁的奥马尔要求保外就医,劳拉在法庭上见到了他。

  “他看起来病的并不重,也不那么邪恶,”劳拉回忆说,“样子文绉绉的,似乎很高傲,还不时拍其他犯人的肩膀。那种神态和举动让我担心:他是真的有悔过之意吗?他难道因为把枪对准我父亲而成了个英雄?”

  稍许的犹豫没有改变劳拉的决定,她要求在法庭上发言。在此之前,她写给奥马尔一个便条,请他理解她过去的行为和她马上要做的。

  而后,她站起来对法官说:“我来自美国。作为一个记者,我认识了他的家庭,通过他的家人,我了解了奥马尔。我对于这个案件的事实也许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奥马尔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了后悔。我同受害人交换了意见,受害人认为13年的监禁已经足够了。”

  法官打断了她,说她没有资格和权利在法庭发这样的言。随后,她说出了令奥马尔、他的家人以及法官都大吃一惊的话:“Anihabatshelo!”这是希伯来语,意思是:我是受害人的女儿!

  劳拉说:“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的复仇。这就是我要面对他的时候。”

  她对法庭上的奥马尔说:在你的信中,你曾经答应我决不再伤害任何人。我相信你。现在,这是有关我们两个家庭的问题了。她对奥马尔解释说,她之所以欺骗他和他的家人,是因为:“我深深爱我的父亲。我们是善良的人,我们不是军事目标,你们不可以杀害我们。”

  虽然她做了有利于奥马尔的证词,法庭依然裁决奥马尔在2010年以前不得保释。

  动之以情

  2002年3月,就在以巴局势极为严峻的时候,劳拉和他的父亲来到耶路撒冷,拜访卡地普家族。

  “我深感不安”,戴维说,“我在想:如果别人欺骗了我一年我该是个什么感觉。我肯定不喜欢那样。我以为他们会恨我。”

  但是,卡地普一家热情接待了他们,拿出食物、饮料招待,还为老爷子装了一袋水烟。美国广播公司把会见的录像带给奥马尔看。在录像带中,劳拉的父亲对曾想杀害他的凶手说:你是个聪明的受过教育的人。你现在还年轻。尽管你在监狱中度过了这么多年,你依然还要面对生活。看了录像,奥马尔说:“我非常敬佩他。看着他,就像听我父亲说话一样。”

  奥马尔还透露了枪击事件的许多细节,他称呼劳拉的父亲为“朋友”:“那是我平生射出的第一颗子弹,也是最后的一颗。”行动时他没什么具体的目标,只是胡乱选了个戴犹太帽子的人。

  “我在监狱里的这些年,每天都在反思这些暴力。我不赞同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来争取权利,我为发生的一切感到抱歉。”

  奥马尔还对劳拉说,她选择了积极的方式来复仇,现在,她成功了。

  劳拉在哭墙许的愿灵验了。她写的那一个字就是:变。劳拉说:“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我要的。我多么愿意相信,世界上的邪恶和恐怖都能变成善的东西。” (环球时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美国女记者复仇记(转贴)(ROLLOR读后感:孔子说,仁者爱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美国女记者复仇记

                   ·彭天波·

      采访手记:劳拉忘不了16年前射向父亲的那颗子弹,她时刻想着要报仇。但感人的是她复仇的方式,只有一个字:变——把邪恶和恐怖改变为善良。

      她赢了。在这场人性与恐怖的较量中,人性赢了。

      像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样,劳拉也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塞进了耶路撒冷哭墙的墙缝里。纸上只有一个字,是劳拉决定的复仇方式。后来,劳拉告诉记者: “我知道我的想法有些疯狂和冒险,但我一定要试一试。”

      父亲遇刺

      1986年3月,耶路撒冷的冬天还没有过去,极端分子连续制造了几起枪杀旅游者的恐怖事件。遭遇枪击的有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枪手的手段残忍,总是冲着袭击目标的脑袋开枪。

      第一个受害者正是劳拉的父亲戴维。那天,他正在逛耶路撒冷的自由市场,枪手在离他很近的地方扣动了扳机。万幸的是,凶手的枪法太差,子弹擦着头皮飞过,戴维才死里逃生。但另外的4个遇袭者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都死了。

      父亲遇袭的时候,劳拉还是个小姑娘,那颗子弹深深刺痛了她。找到凶手复仇的念头一直埋藏在她的心里。劳拉大学毕业后成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她觉得该是为父亲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1998年,劳拉向报社请了假,同新婚的丈夫一起前往以色列调查。她在耶路撒冷的检察官那里查看了大量案件卷宗,最终锁定了约旦河西岸的小城卡兰第亚,卡地普一家在当地赫赫有名。

      找到凶手

      劳拉径直找上了门。英语夹杂着几句阿拉伯语,她介绍自己叫劳拉,是一个美国记者。卡地普一家人非常热情。女主人把劳拉让进客厅,递上咖啡和桔子水。拉着窗帘的屋里,光线很暗。三个半大孩子挤在沙发上,更小的一些则在地上爬来爬去。

      通过交谈,劳拉知道女主人的小儿子奥马尔在23岁那年因杀人入狱,目前正在服刑。“这就是他”,顺着女主人的手指,劳拉看到了墙上的照片。她第一次看到企图杀害父亲的凶手。

      “他杀的是什么人?”劳拉问。

      “自然是犹太人,”奥马尔的侄子抢着说,“是个特工。”

      “我不敢肯定那个人是不是特工”,说话的是奥马尔的大哥,“反正他是美国纽约市的什么头。我们听说他做过有损于巴勒斯坦人的事情,不然的话,也不会选中他。”

      “就在老城那里,脑门上开了一枪。”奥马尔的大哥接着说。“开完枪后,他就把枪抛向空中,枪也就落在市场了”,女主人补充说,大家都笑起来。

      从奥马尔家人的口中,劳拉得知,当年的那个团伙共有25名成员,年龄都在20至30岁之间。

      “也许,他是被逼无奈”,母亲说。

      “才不是,是他自愿的,他自己还牛气得很”,枪手的侄子说。

      “他为什么那样做?”劳拉问。

      “在那种情况下,谁都会像我弟弟那样去做。只要你当过5分钟的巴勒斯坦人,你就有同我们一样的感受”,大哥回答。

      “那对受害者呢?”

      “这不是个人恩怨。他们素昧平生。”劳拉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她知道自己找到了目标。但是,为了像个“记者”,她只是埋头拼命记笔记。

      劳拉先后多次采访这家人,对他们说她正在写本书,问能不能同奥马尔通信,了解一些情况。“这家人不知道我是犹太人,而且是受害人的女儿。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实际上他们从来也没有问过我什么”,劳拉说。

      一来二去,劳拉成了常客,小孩子不再躲她,而是常坐在她的腿上。一个孕妇甚至说要给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叫劳拉。另一个女人取下手上的一枚戒指送给她,说:“这是给你的,从现在起,你就是卡地普家族的一员了。”那一刻,劳拉感到特别的惶惑,几乎忘了自己是做什么来的了。

      劳拉听他们描绘对生活的憧憬与梦想。他们对她说他们非常想念奥马尔。“ 有时候,他们给我说他小时候的故事,而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劳拉说道,“可是,听着听着,我的脑子‘嗡’的一声,就回到了现实:这是仇人的家啊”。

      劳拉的努力没有白费,奥马尔的大哥答应做他们的信使,偷偷传递信件。

      他们开始通信。她说她想写他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他,了解他为什么要枪杀一个犹太人。她对他说她见过他要杀的那个老人:那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失去了祖父母,并且这个老人喜欢和支持巴勒斯坦人,并把这一点教给孩子们。

      起初,奥马尔辩解说他所做的一切是“用武力反对占领的行动的一部分”。他写道:“请明白,恐怖同我们所做的自我拯救是有天壤之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奥马尔说他同她一样喜欢英国文学,也喜欢大海的味道。他还说他正在害哮喘。劳拉慢慢觉出了一种变化:奥马尔对自己的行为流露出了懊悔。他曾在信中坦言:“当你靠近他们并了解他们以后,就会知道原来竟有这么大的不同。”

      以德报怨

      1999年,直面杀父仇人的机会终于来了。那是在劳拉去哭墙许愿后不久,36岁的奥马尔要求保外就医,劳拉在法庭上见到了他。

      “他看起来病的并不重,也不那么邪恶,”劳拉回忆说,“样子文绉绉的,似乎很高傲,还不时拍其他犯人的肩膀。那种神态和举动让我担心:他是真的有悔过之意吗?他难道因为把枪对准我父亲而成了个英雄?”

      稍许的犹豫没有改变劳拉的决定,她要求在法庭上发言。在此之前,她写给奥马尔一个便条,请他理解她过去的行为和她马上要做的。

      而后,她站起来对法官说:“我来自美国。作为一个记者,我认识了他的家庭,通过他的家人,我了解了奥马尔。我对于这个案件的事实也许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奥马尔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了后悔。我同受害人交换了意见,受害人认为13年的监禁已经足够了。”

      法官打断了她,说她没有资格和权利在法庭发这样的言。随后,她说出了令奥马尔、他的家人以及法官都大吃一惊的话:“Anihabatshelo!”这是希伯来语,意思是:我是受害人的女儿!

      劳拉说:“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的复仇。这就是我要面对他的时候。”

      她对法庭上的奥马尔说:在你的信中,你曾经答应我决不再伤害任何人。我相信你。现在,这是有关我们两个家庭的问题了。她对奥马尔解释说,她之所以欺骗他和他的家人,是因为:“我深深爱我的父亲。我们是善良的人,我们不是军事目标,你们不可以杀害我们。”

      虽然她做了有利于奥马尔的证词,法庭依然裁决奥马尔在2010年以前不得保释。

      动之以情

      2002年3月,就在以巴局势极为严峻的时候,劳拉和他的父亲来到耶路撒冷,拜访卡地普家族。

      “我深感不安”,戴维说,“我在想:如果别人欺骗了我一年我该是个什么感觉。我肯定不喜欢那样。我以为他们会恨我。”

      但是,卡地普一家热情接待了他们,拿出食物、饮料招待,还为老爷子装了一袋水烟。美国广播公司把会见的录像带给奥马尔看。在录像带中,劳拉的父亲对曾想杀害他的凶手说:你是个聪明的受过教育的人。你现在还年轻。尽管你在监狱中度过了这么多年,你依然还要面对生活。看了录像,奥马尔说:“我非常敬佩他。看着他,就像听我父亲说话一样。”

      奥马尔还透露了枪击事件的许多细节,他称呼劳拉的父亲为“朋友”:“那是我平生射出的第一颗子弹,也是最后的一颗。”行动时他没什么具体的目标,只是胡乱选了个戴犹太帽子的人。

      “我在监狱里的这些年,每天都在反思这些暴力。我不赞同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来争取权利,我为发生的一切感到抱歉。”

      奥马尔还对劳拉说,她选择了积极的方式来复仇,现在,她成功了。

      劳拉在哭墙许的愿灵验了。她写的那一个字就是:变。劳拉说:“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我要的。我多么愿意相信,世界上的邪恶和恐怖都能变成善的东西。” (环球时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典型的洗脑实践,个人的恩怨可以以此化解,两个民族的恩怨可没有这么简单。
    • 耶稣说,要爱人如己,甚至爱自己的敌人.俺相信劳拉和她父亲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们笃信神的第二大戒命,并且已然深深与自己的生命合一,并非仅为了遵守戒条.没有信仰,靠人的修行绝难做到.
      • 圣经里也说过:打右脸,给左脸。以色列人为什么不遵照上帝的指示,把土地还给巴人呢?根本的问题不解决,这些个别的恩怨是不可避免的。
        • 根本问题不是巴人只要那片被侵占的土地,而是阿拉伯国家根本不允许以色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 以色列只是做了一个民族应该做的事情.
          • 有没搞错?!整个以色列领土都是侵占来的.他们建国就相当于匈牙利人说我们是匈奴的后代,回中国河西走廊或内蒙古来建个国一样.另外,那片土地根本就不是以色列的了,他们建国前已失去那片土地2000年了(相当于中国东汉初年)
            犹太人竟拿东汉年间来说事?真服了他们!这世界没有没人居住的绿洲,他们犹太人想建自已的国家,就得抢别人的地方,事情就这么简单.那根本不叫什么一个民族做了一个民族应该做的事情.二战后,没去以色列的犹太人都活的好好的.不存在什么生死存亡问题.这世上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也多了去了,过去受到迫害不等于抢别人的地去建国就是正当的了.犹太人追求自已本民族利益最大化(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行为可以理解.可别搞得好象他们以色列人也是受害者似的.你以色列要是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话,有本事当年别抢别人的土地啊?!
        • 穷人同情穷人,富人理解富人,没法沟通的
        • 以巴冲突的渊源很深,一锤定音的根本解决方式有,但是更可行的就是从个体,局部,细节入手,蚕食大局.
          一锤定音的根本解决方式, 就是让亚伯拉汗和耶稣重来,老大发话摆平一切,底下的小娄娄就没废话了.

          但更可行的是,象劳拉这样真正宣扬神的爱.两个民族里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掌握主流,何愁不解千年恩怨?

          政治是丑恶的.当权的口称遵行神的义,事实往往相悖.即便美国的布什,虽然911后声誉鹊起,教会也多有赞扬.可是俺对此颇有微辞.人,总是以自己的聪明装饰虔诚,妄称神的名~沙龙和他背后的不是好人.

          同样看似棘手的民族命运问题,就是当前的中国了.按照很多人的想法,也许只有"一锤定音的根本解决方案"才能救中国,可是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发现很难一锤子解决,焦头烂额之下,还是不管不顾,自干自的吧.人人如此,民族问题到底交给谁解决?

          话题扯大很容易,说到个人,尤其是自己就很难做了.ROLLOR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民族的主体都象孔子所云,仁者爱人,或者诚心信仰神,爱神,爱人如己,孰以为整个民族会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个人问题就是民族问题.
          • 巴以的问题虽然是历史问题(以色列人从公元前1000年就在那里,但是最后的1000年却是为巴勒斯坦人所有),但更是宗教问题,其实这两个民族的远古祖先都是古代的米闪特人,但是后来宗教不同,逐渐分成两个对立面。
            这个世界要是只有一种宗教,或者没有宗教就好了。
            • 中国没有宗教啊。所以50年代到70年代,个人崇拜,80年代到现在,拜金主义。
              • 其实文革中对毛泽东的崇拜,本来就是一种宗教是的狂热。
              • 闪米特,不是米闪特
                • Thanks, I am not sure but one of them is right. :)
                  • you are very welcome. actually, it is Semite.
            • 我不新宗教,但我觉得整个世界没有宗教是很可怕的,虽然宗教也是很多矛盾的根源。
              • 几十年前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西方世界对屠杀犹太人之所以无动于衷,其根源就是那幅《最后的晚餐》。有人在看了《古兰经》就说:从此世无宁日了……
            • 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原本同宗.但后起的古兰经修改了圣经,并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否定了圣经和耶稣神权,这是宗教根源.1095年开始,罗马教廷开始了十字军东征,人为的为两个世界打入难以拔除的钉楔~做个清醒的单纯的信徒也不容易~
              • Good link but a little bit longer, will read after work.
          • 摩西出走的时候上帝不是还在吗?也没有什么办法吧,上帝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事务,更不是几个俗人可以化解的了的。rollor什么用意我不知道,不过让我宽恕中国人的罪人,我办不到。
            • 我的用意很明白:仁者爱人。办不到,就算了。
              • 宽恕是美德,前提是忘了本民族曾有的苦难和被蹂躏,用基督的耐心去感化一个至今没有忏悔的民族,真不是所有的人能做到的,尤其是仁者还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满怀喜悦的开着烤肉拉去宽恕。更是我不能做到的。
        • 说这话的是耶稣。犹太人不信耶稣。
    • 这个世界就是强者说话,仁爱从来都是实力占优一方对弱者的施舍,也就是说强者征服以后可以选择宽容,而弱者没太多选择。
      • 同意你。中东问题很复杂啊。我可搞不懂。现在去问问老外咋想。
        • 老外一样糊涂。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 有道理。古人不是说了吗,穷人只能独善其身,富了才可以兼济天下。
    • (环球时报)
    • 穷人/国与富人/国关于财富/资源再分配的斗争,乃人类文明史的libido,永不平息。
    • 一个古老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
      • 一个现代的故事:人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