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浇灌-骄子-焦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鉴于拙文冗长,恐占时过长,报歉在先;建议预览《概要》在前,以定续否。

《概要》

故事的主人公叫M。

M从一出生家长就为其的成长奔波,辛勤浇灌,着实培养。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在琴棋书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见树,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有着一定的成绩,进入了所在城市令人瞩目的,也是全国著名的理科重点中学,这也是中国孩子普遍的追求。

移民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中国学生云集的中学里,在理科方面出类拔萃,技压群芳;几乎襄括了所有的比赛奖项,包括美国数学比赛:USAMO-USA Mathematical Olympiad主席签发的AMC-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证书,哈-麻数学比赛团体第三名的奖品、加拿大Euclid数学比赛奖牌、三枚数学金牌、一枚计算机编程铜牌在内的各类奖牌、奖杯就有十个,证书就有28张,仅由加拿大数学学会主席签发的证书就有5张,二度进入由加拿大数学学会主办的,仅有50名全国顶尖选手参加的数学冬令营(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在学校数学俱乐部主席的位置上独霸几年,被北美数学排名第五的滑铁卢大学数学系以2万元高额的奖学金录取。

在滑铁卢大学的数学系本身就是很难读的,可M又选择了更高难的高级数学来功读,且一进入大学就参赛并获得了前在三名的成绩,可谓之头炮打响。每次的期中或是期末考试,满分的成绩经常出现在成绩网页上,这些成就被教授们看中,给了他只有高一年级,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享受的工作:改判作业和课外辅导;Co-op时又被大银行和IBM等公司相中,又有了年薪不低的工作。

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从高中时期起,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天达5-6小时,可连续“作战”。在大学每周有近一半的空闲时间,也不听家长所劝再去读第二个专业,聪明的头脑没走正道儿,在家每天只干三件事:吃饭、睡觉、游戏,连去卫生间都是跑步而行。家长的焦虑由此产生。。。

***********************************************

浇灌篇

在国内,孩子一降生其父母以及祖辈们就开始为其操劳了。进入小学前,与同年龄的孩子一样,向着中国式的学前教育的十二门功课:琴棋书画、跑跳投游、吹拉弹唱下手了。几年下来家长的汗水没有白费:国画:获得了国家银奖;下棋:获得区级第三名;田径:进入区级前六名;游泳:达到国家初中级的水平;学琴:获得音乐学院六级证书。头脑清醒的家长认为,这些都是陪衬,是富业,而其主业应该是数学。

家长从书店里买到了《华罗庚数学读本》,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教材,是以不同年级为背景的开发式的数学课外读本。M以他的聪明从一年级的读本一直做到小学毕业,而且是坚持在暑假里做,前二年家长还有所帮助,后来就是独立完成了。

除了数学之外,与其他的孩子一样,有着很多的爱好:天文、地理、集邮等。1997年,时隔3000年才回归地球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出现在天空上,日益渐长的尾巴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这是他对天文热衷的高潮时期。集邮是他拓展知识的桥梁,很多的知识都是从邮票中学到的,如有一次参加一个综合能力的比赛,有一题目:长颈鹿是不是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许多的同学都答是,而他却答不是。正是有一版邮票,上面都是国家级的保护动物,却没有长颈鹿,因为长颈鹿生长在非洲,其是保护动物,但不是中国国家级的保护动物。

M的父亲将孩子在小学期间的考试成绩用电脑做了记录,数学的最低成绩是96,满分的成绩占了很大的面积,语文及英语也是相当出色的。在他们生活的直辖市里,社会上流行着让孩子在外面加“小灶”的风气,而M则没有去。

有一天,学校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对家长说,孩子在课堂上已经“吃不饱”了,应该送他到外面去学更多的东西。一句话让家长醒悟过来了,找到了市里一所全国有名大学办的奥林匹克数学班去学习,这所大学的一位数学副教授是市奥林匹克数学队的教练,负责选拔小学生。参加这个班先不说能否在全国参赛,就是不能参赛,而在中考时也是重点中学的招收对象,因此家长们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啊。

大学也基于发现苗子为本,将课堂公开,任何人都能来上课,每次30元。这样一来,阶梯教室里人都满了,几次课过后只剩下20几个学生了,绝大部分人听不懂,自己就不来了。M在几次课后领悟到门道,由一个插班生跃入第一集团了。

紧接着参加了二年的奥林匹克数学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在社会上取得的成绩,而在教育局举办的“小红花”数学和语文学科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在这双管齐下的结果是在小升初的“小卷”考试,在最后一轮有1100多名学生参加的比赛中,以第35名的成绩进入了全市有名的,只招收约100名学生的实验班的中学。常规的学校初中加高中为六年,而这个实验班只上五年。

这所1928年在英租界地内并由租界当局批准建立的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一所走出了14位两院院士,包括二弹一星的科学家的学校,科学家们的大幅照片就悬挂在走廊里,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这所当年专门招收理科优秀学生的,红砖绿瓦尖顶拱门欧式建筑风格的学校是全社会所仰慕的,到现在学生的校服依旧就是优秀学生的符号。本人在多伦多就见过一位已硕士毕业几年了,还在穿着这身校服、得意洋洋的人,他说穿着这身校服能找到校友。的确,能找到大学的校友不难,中学的就难了。

学校的实验班,招收近100名学生,每年有近50%被北大、清华在高考前录取。这100名左右的学生,是从当年全市约5万个小学毕业生中层层选拔、比赛而公平地产生出来的。在这个顶尖的班有着特殊的教育方法,作业基本都在课上完成,平时也没有早晚自习,回家的作业基本上不过10点左右,这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学校培养的方向就是:优秀生;教育学生如何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为日后在大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有公开课,请家长参加,教学水平确实是不一样。

骄子篇

M在实验班学习一年多之后,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临行前家长找到负责实验班的副校长办相关的手续时,她非常高兴;说我们作过跟踪,85%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都出国了,学生出国的最佳年龄是15岁之前或是25岁之的后。前者有良好的中文基础,需要本地化的英语学习;后者有良好的英语基础,需要本地化的社会学习,这样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在多伦多TDSB进行的入学考试中,在英语不好的情况下,数学考到了89分,一位黑人女考官高兴地告诉家长,他考出了TDSB最好的成绩,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因此顺利地进入了北约克的一所,被人称为“清华”的中学(基本上是清一色华人),直接上10年级。这样就形成了在国内初一毕业,到这里上高一的结果。

在这所理科优秀的学校里,M的数学才华逐渐地被数学部主任所发现和赏识。第一次参加全国的数学比赛就获得了一面金牌,按照M的话说,就是还没有怎么费劲就拿下了。此后半年的时间里,M不是在学习上下功夫,而是在如何适应西方的教育方式上努力。照常理,国内来的学生,在数学上的成绩平均都高于当地的学生,一般的提前量至少是一年,所以国内的学生不必着急如何跟上课程,而是要尽快的适应这里的教育方式。

初战告捷的M,对参赛更有信心了,同时也有了相应的回报:美国乔治敦、哈佛、俄勒冈、宾西法尼亚、哥伦比亚等五所大学给他发来了信件,邀请他报考。

据说,美国和加拿大的各大学,都关注着和跟踪各项比赛的前500名左右的学生,看他们第二年的成绩、第三年等,一直到毕业的时间,他们的成绩是如何的,如果一直向上的,则就是他们猎取的目标了。

在高中的四年时间里,如鱼得水般地参加了形形色色的比赛,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计算机的等,加拿大的、美国的几乎无一漏网,按照同学的说法,比赛他都包了,他的数学,老厉害了。他在社会上参加了奥林匹克学校的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同学一道横扫美加数学比赛的赛场,创造了那个时期的辉煌;他还为学校编写了教材。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被美国数学学会MAA聘请为数学教授。按M的话说,他们搞错了,一个还没有进入大学校门的人怎么会成为教授?可是直着的学会还是按期地给他寄来学术刊物,Professor的一直叫个不停,可M看都不看一眼,连包装都不拆就投进垃圾箱中。问其为何,答曰,看不懂。

报大学时,SAT和托福也考的不错,可一门心思地想上滑铁卢大学,而对美国的大学本着能上就去,不录取就算的原则,只报了几所顶尖的大学,只有哈佛和普林斯顿给了面试的机会,结果没有录取,还是综合能力不如人意;而二流的大学如杜克大学,将表格寄到家里了,他就是不去,认准滑铁卢了。

M的毕业典礼,可谓之顶峰了,那天父母也被应邀出席了。学校专门租了一个大的会议大厅,仪式隆重,学生们身穿毕业服,郑重地宣告了高中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向教师们、父母汇报成绩和毕业去向。随着主持教师高声地宣读获奖名单及奖项,获奖学生依次上台领奖时,会场爆发出掌声和尖叫声。当唯一获得全校数学第一、化学第一、全国数学Euclid等三个奖项,三次登台领取证书和奖金的M上台时,下面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他最风光的时刻,也是他中学时代完美地谢幕和家长最为高兴的时候。

典礼过后,大厅里教师们和同学们热烈的的交谈,数学部主任对M表达了她殷切的希望。不同的族裔,不同的国度,在这里都形成了人与花相交织、人与闪光灯相伴的海洋,难舍之情,分离之意,一语难表。同学们无论肤色,都相互合影,留下了一张张难忘的照片,留下了永远的纪念。

M虽然离开了中学,但他的事迹仍广为流传。有许多同届的和低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他的名字,甚至在社会上有的家长都知道。有的学生还在学校的报告会上表示,要以M为榜样,取得更好的成绩。

M暂且称之为成功,主要得意于二点:一是在国内打好了基础;二是与西方做好了接轨。关键点在于:有了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里可向大家介绍一二,请各位家长要注意了,这可是你们关注的焦点时刻,如果已经看累了不要紧,有两个清醒头脑的方法:一是冷水洗脸;二是用曲别针将上下眼皮支撑上,瞪大了眼睛看。

一是听,二是记,三是思,四是教,五是学。

听者,乃认真听讲。上课时认真听讲,特别是课上课下教师或是教授的讲解,没有认真地听,其他就无从谈起;要听好,听懂。

记者,乃脑子记忆和笔记。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要用这两个办法来记忆,但是脑子记什么,笔写什么这是关键。我们的感觉是M的笔记一定很多,可恰恰相反,非常之少!他曾说过,化学的笔记,别人记了三个本本,他只有多半个本子。课本的精华都在课上消化了,没有理解的要问清、记好。在高中时还有书可言,到了大学二年级索性连书都不买了,直接写笔记算了。

思者,乃平时的思考。这是一个回味和复习的过程,很多的学生忽略了这一程序。M平时话不多,看去总是在沉思着什么。他说,从教室到宿舍的路上,边走边思考,宿舍里边做饭边思考;特别是当有大的作业之前,思考的更多,思考总是在动笔之前。很多的学生,对于作业的概念是明天交今天才写,M则不然;思考成熟了再动笔,从没有出现这样的通病:连夜赶作业。

教者,乃给别人上课。自小学起到大学,始终不断地有同学向他问作业的事,到了后来不是从电话里讲了,而是面对面地讲。有一位家长要给上高中的儿子补习数学,已经找了几位大陆来的教师,只因教育方式的不同效果不理想;就想找一位英语国语都能讲的,高年级的学生讲,容易沟通,有共同语言,M成为合适的人选。

在滑铁卢有位同乡的参赛成绩不错,就是证明题作不好,M的几次登门后大有进展。有时都Co-op了,还要到同学家里去讲,M说,给人作Tutor,即帮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有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发现的,但在给别人讲时发现了。


学者,乃专心的学习。每一章节、每一篇幅的内容都要及时地消化和理解,不能拖,也不能等,更不能堆。地面的雪好清理,堆起来的雪就难了。

焦虑篇

M一家落地后就住在离这所高中仅有100米左右的地方,为的是在冬天里上学方便。后来发现,这样的结果不是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作读课外的书籍或是其他的活动,就连在国内喜欢的游泳、打羽毛、乒乓球等都没有了兴趣,一门心思地用在了电视和游戏上。

为了阻止再这样滑下去,家长无奈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将电脑两层加密(一层都不行),电视的Cable停掉。M没有办法,只是消极地躺在沙发上眼望天花板发呆,一看就一个多钟头。图书馆,不去;室外活动,不去;课外书籍,不看;只要一有空就与家长抢电脑,玩游戏。这与在国内完全是两人。

看到这些变化,家长起初认为是跳了二级的原因,年龄还是小,同样地也少学了本地的文化知识,尽管数学好但其他的课程毕竟没有学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家长就找到学校要求从十年级转校退回到九年级,可学校将成绩调出来一看,各门功课非常之好,没有理由转走吗。校方说,别人想进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年龄小不是理由;你们可以多上一个12年级也无关,学校也流露出不想让这名“金牌选手”离开的意思;也正是这个原因,M在这所学校里上了四年高中。

好不容易等到了上大学,想的是一忙起来就没有时间玩了。事得其反的是,自己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下子可如鱼得水喽,海阔天空地玩啦。每天只干四件事:上课、游戏、吃饭、睡觉。被称为知识之库的图书馆,基本上不去,只看到眼前的事,将来的事根本不想。家长经常深夜在MSN上看到他,不断地提醒睡觉,根本没有用,还是我行我素,搞的家长一筹莫展。这孩子怎么还没有长大,这样走向社会行吗?家长的焦虑比高中时期还要多。。。

M之所以这样,家长认为:孩子从小要建立兴趣爱好,千万有能太单一了。有了爱好,就会发展自己,发掘自己或是家长所没有认识的东西,极有可能将来的事业就是从不齐眼的爱好中萌发出来。有了爱好,朋友圈子就会扩大,见多识广,丰富自己。没有爱好就与周围的朋友产生隔阂,产生距离,孤立自己,久之可能产生孤独症,发展下去的结果非常可怕。

我们大陆来的移民,有许多如M这样的学生,发展的轨迹也雷同,家长们也有所担心。怎么办?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是关键,不能等,更不能靠,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离开电脑,走出去,加快与社会的融合,这样才不能辜负家长的希望:下一代要比我们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浇灌-骄子-焦虑
    • 有相同经历的家长吗?
      • 这事你以前好象就post过,挺可怜的孩子,乡里乡亲的,少提吧.........
        • 曾说过,未详细。可孩子认为自己挺好,家长有想法不是自己的问题。
          • 他从这些个名次和成绩中得到乐趣就好,又没人逼他,每个人enjoy的东西不同,你就没什么可焦虑的。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
      • 天津新华中学的? 小孩从小就只学习了,没有真正玩过,什莫家长呀。可怜的小孩,现在当然要玩回来。
        • 据说,只是在“大小写”上的一字之差。当年参加新华中学小卷考试的1300多名学生中,M名列第二,他说第一名的学生后来成为班长,现已移民加拿大。
    • 每天对孩子的计划要精确到以分钟记。每星期的每天都应该开始做什么,完成什么,都有明确的要求,至少两个星期,要和老师meet一次,孩子提出要求买什么游戏,要等到至少三四个星期证明一切进行的完美,顺利。
      孩子从小就是这样要求的。都很懂事,有条理。
      • 这样的童年/人生有乐趣吗?
        • 他们每周每人都有四项课外活动, 游戏应有尽有, 作为家长,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 注意培养好习惯, well organize/balance life, 终生受益, No Pain No Gain. Some Pain Is Sweet. Invest / Save.
          • 我同意注意培养好习惯. 可是你前面可是说
            "计划要精确到以分钟记", 太过分了吧. 你灌水的时间也在你的计划里面吗?
            • 每天是如下几部分: 上班,锻炼,下班与孩子时间,孩子睡觉 -> 晚上做项目(孩子妈schedule也一样).孩子:上学,下学作业时间,游戏时间,业余充电时间,确实都以分钟记......至于灌水, 几秒即可...no big deal, ..
      • 我觉得这事没有一定之规,计划紧,学的东西多,孩子,大人都高兴就好。小时候,功课不重,应该让孩子什么都接触一下,扩展视野。很多课外活动都是让孩子受用终生的事(滑冰,游泳,足球,唱歌,跳舞,画画,乐器 。。。。。)。
        最难的事是让孩子学个他不愿意学的东西。不过,谁都喜欢有些时间relax,看看电视,放松一下。弦也不能绷的太紧。
      • 这样下去会不会得强迫症,一切顺利时还好,一旦压力大了可危险;而且养成这种习惯会不会无形中让孩子不被他人广泛接受,或者孩子会不会对不能做到这些点的人(大多数人)产生心理距离?
        • 看孩子的性格,承受能力,和家长的榜样作用。孩子不是傻子,他会比较,你每天给他将公司的事情,妈妈每天给他将学校中学生的种种表现,毕业前景,老师对各种孩子的不同评价,还有心理医生的配合,孩子会逐步养成自觉的习惯。
      • 搞成这样,恐怕不大容易实现。家长有十个理由教育子女,而子女有20个理由不听你的,就象教儿子游泳一样,怎么着都不会,交给教练,一周下来大有进展。
        • “教儿子游泳一样,怎么着都不会,交给教练,一周下来大有进展。“ --- 专业的事情是应由专家来教育,我也是教孩子游泳,总是不行,送到游泳学校,特别是回国找了个好老师,绳子捆在腰上游,,,现在10岁,7岁的孩子,都已通过测验,深水区见了。
    •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美国中学生把chinese mom当成negative的词了,代表了家长之间比个没完没了、对孩子逼个没完没了,当然也无微不至,但是teenager有这样的母亲不是好事情。
      原文找不到了,不过觉得这些说法应该有些警示意义。这个社会规定了什么事情不能做,做父母的如果再规定孩子什么才能做,儿女就很没有空间了。
      • 原文在这儿: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一次听到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时,我并不懂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是褒还是贬。后来专门和一些中学生交谈,才了解了美国一些高中校园流行这个词的原因。
        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一些华裔高中生为此与母亲产生矛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中国妈妈”总要比这比那,我是我,我就是我,为什么不能按我自己的情况来设计人生呢。
        主流社会或者说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对“中国母亲”的含义的解释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要妈妈说了算。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白人中学生中是一句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不少华裔移民到美国,他们心中的“美国梦”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够接受美国最好的教育,当然哈佛、耶鲁等美国最一流的大学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美国各族裔移民中,华裔家庭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数族裔要高,在这里“中国妈妈”功不可没。
        竟管如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下,“中国妈妈”的做法却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赞赏的行为。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苦心、用心以及实际行动对子女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妈妈”为什么又会成了流行的贬义词呢?
        其实,从华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对“中国妈妈”一词的解释上已经有了答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性也许是太好攀比了,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事,总是要和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从小开始就是不断加码,这个课,那个班,人家孩子上,咱家孩子绝不能拉下,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是不是那块料。孩子少了乐趣,变成了小大人。
        攀比和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是两个概念,而且攀比的结果最终往往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了信心。从小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基本上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不断地去挖掘其潜能,并寻找最适合孩子教育的大学。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子女入读大学名校,但现实是能进去的人太少了。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实选名校不如选专业。如果一个高中生可以考入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中学做教师,年薪5万,或是他可以进入加大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学院,毕业后可以在大公司就职,年薪7万,家长会选择让子女读那所学校,答案并不难。
        对于“中国妈妈”,我认为值得多思考的是,敢不敢让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中都让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鸡”上。不少华裔中学生对白人同学“中国妈妈”的看法是较认同的,其实在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已悄然形成,为什么很多高中生上大学非要到远离父母的城市去读,因为他们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听“老母鸡”的“咯咯叫”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首先对这篇文章里面的说法感到十分怀疑: 学校主流学生真的是流行"中国妈妈"的说法吗?(指本地生活几代的人) 还是作者属于有严重"自虐"精神的中国人之一,根据一些道听途说, 赶紧出来深刻自虐反省!!! 偶个人是很反感家长的攀比心理的,
          因为小时候深同感受被比的痛苦. 但我想现代父母, 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儿童心理的,不会再犯我们父母那样低级的错误.

          另外,以俺过来人的意见. TEENAGER的想法大多是偏激错误的. 不喜压力,喜欢玩,谁不喜欢呢? 整天逼着孩子当然不好!!! 但放纵孩子也绝对不行!!!

          加拿大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15岁孩子出走致死的事件不就是一个例子? 本地白人家庭,估计从小也没怎么管, 孩子大了整天玩游戏, 做家长的管一管,孩子受不了了, 出走致死...
          • 是啊,是个度的问题。不管孩子最省心,那也太不负责任了。
            • 就是! 我首先就对主流社会流行"中国妈妈"的说法表示怀疑. 是不是有严重"自虐"精神的作者杜撰出来的? 不然像很多"黑人妈妈",生一堆孩子,啥也不管就好了? 什么都讲一个"度", 把握好度, 不要攀比孩子,在孩子能力,精力和兴趣范围内尽力培养孩子是最重要的.
              • 其实这里主要将TEEN的妈妈,有TEEN的妈妈感受是不一样的
          • 我曾偶然听到过2个teens对班里某个中国移民的儿子的背后议论。我住小城市中国人很少。被称作nerd是肯定的了,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不明白为什么他能考这末高的分,另一个说,他要是不考高分,他妈妈会去自杀。
            另外,我认识一个在美国大学里工作的人,他说对于华人高中生的申请资料,招生的人不看也知道,都是学习好,尤其数学分高,SAT分奇高,会刚琴或小提琴,体育差。
            • 所以华人男孩父母应该多推推体育啊。
            • 我个人是觉得不要太再乎TEENAGER的话! 我是过来人, 那时候想法常常不知天高地厚, 成人了才发现自己过去是多么幼稚可笑. 或者你再看看本地白人家长是不是也认为华人学生"NERD" ? 被称"NERD"除了自身原因外(比如不喜社交), 学习成绩好被成绩不好的学生当作另类,
              包括嫉妒也是一个原因. 不然怎么办? 为迎得TEEN的认可, 咱们都不管孩子, 孩子成绩全部普通就好了?

              另个华人孩子体育会很差么? 怎么我认识的朋友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运动能力?
              • 你当然可以不在乎了,你又不和teens交往。你孩子也不在乎?假如他告诉你被孤立了,你怎么回答,"甭理他们,他们都是错的,他们都是嫉妒你!"不能。
                • 嘿嘿,刚才辩了半天我都没有看楼主的原文, 才刚略翻了一下(不知怎么,看不进去). 我发现好像确实属于家长特再乎孩子学习, 其它方面不太重视(或者没写出来?)的. 所以俺在这里也给自己提个醒. 虽然俺孩子还小, 但俺以后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多培养"社交"能力.
                  另外运动能力方面,哪怕是女孩子, 也要多鼓励参加.
              • 我孩子的老师就对他们讲: 你们很多人嘲笑读书好的人是NERD,
                可是以后你会发现他们的日子过得比你好得多.
                • 老师说这话有推孩子学习的目的。将来生活的好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当初学习成绩高。被叫nerd也不只是因为学习好。学校里也有不少既是学习好又被人拥捧的。nerd有一个特点是缺乏个人魅力,缺乏个人的亲和力。
                  • "nerd有一个特点是缺乏个人魅力,缺乏个人的亲和力" 这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啊......
                    • 是啊。我觉得这个比学习运动乐器都难啊。那些还有硬性指标,你看的见的,缺哪补哪。这个嘛,我真怀疑是天生的。有人天生就那么愿意让人亲近,和他在一起就是那么舒服。估计他们从婴儿起就能吸引其他的婴儿和他玩。
                      • 有意思,确实有的人天生的具备亲和力,一颦一笑都让人舒服。
              •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对这样那样的说法,与其去追究来源真伪,不如思考一下是否对自己有启示。
                • 言之有理,豆豆。
              • 同意。那么在乎别人的说法其实也是自卑的表现。优秀的小孩遭受嫉妒是难免的(成人中类似现象又不是没有)。哪能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放弃小孩的前途呢。重要的是教育好孩子怎么去处理别人的嫉妒。
                • 如果一个孩子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不能简单地说别人嫉妒他 - 尽管被孤立的孩子也许学习很好。我家有teenager,不觉得优秀的孩子会遭人嫉妒。加拿大不像中国竞争这么厉害,因为别人学习好而嫉恨别人的情况不多,倒是看到teenager们合者成群,不合者落单的。
            • 说到底就是个“度”的问题,如果大家采用非黑即白的讨论方式,就没有意义了。个人认为大部分的中国家长(包括我自己)有管得太多太细的问题,这种文章会让我反思;如果觉得管得越多越细就越好,那继续就是了。人家是否真的说了不重要,自己觉得对不对才重要。
      • 这样的说法不能反对,但如果写这些的每天颠着大肚子带着孩子进出麦当劳,,,, 还是不看也罢. 哈哈...
      • "做父母的如果再规定孩子什么才能做,儿女就很没有空间了" -- 看怎么规定, 孩子玩赛车游戏, 不能时间太长,玩war strategy with friends, Go ahead. 嫌中文难不想学? 父母来回发展自由,因为双语, 你为什么要放弃更多的机会,答案是:继续学习.
        以后上大学,离家远远的,我们去看他们.
    • 从小孩学习的list里,没有一项是集体活动。家长为了自己的骄傲,失去了太多。
      • 这个说法我认可!我觉得华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培养孩子"社交"方面的能力!!! 若说华人家长有所忽视的地方, 我觉得这一点就是!
        • 是的,还要多多贡献于社区.
          • 华人家长应作出榜样,不要对别人(尤其在公共场合对其他华人)一副毫无热情的样子。
    • 我老是想起一个电影里的情节(what happens in vegas): 两个女人都在角逐一个高级管理职位,公司开party,要求带另一半参加,A是亚洲人,她老公一看就是PHD之类的学习型人才;B的男友呢,只是个会活跃气氛,会讲笑话的混混,结果呢
      公司的大老板举着酒杯对A说,你的老公很不错呀,he is a smart guy.....,然后跟B的男友拍肩膀,品酒论车讲笑话去了。

      之后,大老板决定升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