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属鼠,1936 年3月生。父亲兄弟姐妹四人,父亲是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弟妹各一人。大叔则是父亲的堂弟,比我亲叔年长, 所以我称为大叔。还有一位年纪更幼的堂叔,我们兄弟姐妹都称为小叔。等到几位姑姑出嫁到外村后,村里家中就只剩下这父亲和三位叔叔,是最近的亲属了。
我对大叔的记忆起始于7-8 岁吧,那时候刚上小学。那时候我们还在村中的老家住,和大叔一家是对门。大叔自己有四男一女,我和他的四子旭倜同岁,生日只差一个月,所以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最多。从我记事起,大叔已经是接近中年了。在我的印象中,大叔很有一些地方,与村里的其他人颇不相同。
第一就是大叔有文化,也颇有阅历,见过世面。大叔和父亲都是高小文化程度,高小又称为高级小学,一般指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而初小一般指小学阶段中一年级到四年级,四年读完并成绩合格者,授予初小学历。"高小 "学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可是不一般的学历。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在农村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情况下,这样学历的人可以说是高学历的 "文化人" 。虽然高小属于小学文化程度,但在旧时的教育环境下除却数理化不及如今的初中生,其文言文的水平远大于初中生,甚至高于高中生水平。放在今天,至少是大学毕业甚至更高的教育程度。所以,大叔识文断字,能够读书写信,在农村,绝对就是有本事的能人了。
上个世纪60-70 年代,中国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农村更是生活艰苦。农民们每年每月面朝黄土背朝烈日辛苦劳作,一年下来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村里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去过洛阳,还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本县。比如我,上大学之前,就没有去过洛阳,也没有坐过火车。而大叔在1961-1962 去东北做过一段时间装卸工,卖苦力,可能也是太劳累就又回到老家种地。大概78 年左右,村里办了一个小规模的窗纱厂,因为大叔有文化有外面的经历,就做了推销产品的业务员,经常去外面跑业务。这样一下子可不得了,大叔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南昌、福建、西安等地,见识了村子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就有很多地方与村里人不同。比如大叔喜欢喝茶,家里有一把很精致的景德镇茶壶,白底蓝色,还有半透明的暗纹。大叔农闲有空,就沏上一壶茶,自己独自品啜。当然,茶叶不是什么好茶叶,就是普普通通的茉莉花茶或者信阳毛尖这样的普通绿茶。大家不要以为饮茶没什么稀奇,要知道,在我们老家村子里,所有人都是不喝茶的。大部分人直接喝生水,而老家所谓的“喝茶”,就是指喝白开水,最多里面放一些白糖。所以家里来了客人,要么用加糖的白开水招待,或者采用更高的规格,就是鸡蛋茶,白水煮荷包蛋。那时候一穷二白,饭都吃不饱,能用鸡蛋这么金贵的食品招待,绝对是高规格。喝茶需要买茶叶,还需要烧开水,又花钱又费事,而且村人都说茶水苦不啦叽的,几乎没有人喝茶。大叔能够喝茶,那可真地不简单。我上大学以前,也是不喝茶的,上了大学才开始喝茶。因为知道乡亲们的这些习惯,我假期回家,其他的乡亲来看我,我一般不会用茶水招待的。男的是敬一支烟,女的则是糖果瓜子招待。唯独大叔来了,我除了敬烟,还会泡一壶茶,和大叔一起喝,一起聊天。大叔这时候,经常跟我说说天南地北,比如中国的烟酒名茶,也让我涨了许多见识。记得大叔告诉我,沏茶续水,不能等快喝干了才续水,那样的话下面的茶就太寡淡乏味了。要及早续水,才会滋味长久,这些话语我一直记得,也学会了一个饮茶小诀窍。
第二个事情,就是大叔有“朋友”。那个时候的农村人,落后闭塞,也没有电视和网络,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大家的社会关系都在乡村范围内,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家人、亲戚、邻居、同学,连同事都不多。关系要好的大家都说“伙计”,没有人使用“朋友”这一词。而大叔在外面闯荡过,结交了一些非亲非故的人,他就有了“朋友”这一词语。记得有时候他有朋友从西安或者南昌来村里看望他,他就跟人介绍:这是老宋,我西安的朋友!这是我最初听到“朋友”这一新鲜的词语,当时在我小小的头脑里,觉得“朋友”这一词语很不一般,感觉既新奇又有趣。几十年后回想起来,还能记得那时的心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