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uzzsprout.com/1039699/8014805
第一回:庚子国难 中原延乡试,辛丑联会 贾生赴县城
庚子末,辛丑初。
话说立春过后,雨水时节。中原一户村落,名唤贾庄。因庄中贾姓连绵数百载,子孙姻亲者众,故得此名。
庄中有秀才姓贾名山,字思丁。贾秀才祖上有中举者,家祠刻有三甲三十三名牌位。贾山幼年聪颖,诗书过目成诵,十七岁首试便得了秀才。
时局纷纭,八国洋人攻陷大沽。京城老佛爷携光绪帝西狩,中原震动,贾山原本信心满怀之乡试亦告延迟。
贾山父贾石终日劳苦,昐望儿子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未料时事变故,急火上心竟一病卧床不起。
贾山母张氏略通六爻,便排出铜钱占了一卦,乃上乾下坤之吉兆。贾石曰:乾坤不倒,吾儿自会平步青云。
贾山听了,也定了神,自去读他的《尚书》。张氏道:听说县衙正办佳联会,凡四乡秀才皆可参与,得首联者骑马夸街。
贾石听罢,即命贾山明日上县城探个究竟。学各家之长而自拟,若得首联也不亚中举殊荣。
翌日清晨,贾山备好书箱,带了干粮,辞别父母赶往县城。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
第二回:程进士伊川作标榜,贾秀才书院寻灵光
书接上回。
话说贾山赶赴县城,路途崎岖。贾庄虽地处中原,但靠嵩山一脉,加之近年水患,清廷疏于修葺山道。
进伊川县城已是午后未时,黄土与日光令贾山掩面疾走,全然忘了饥渴。
伊川县衙归属洛阳府,县令姓程,据称程颐后人。程县令乃同治三年进士,颇具才学。
适逢元宵佳节,程县令于伊川书院设佳联会,四乡学子闻讯云集,皆欲各展身手。一时间,书院张灯结彩、人头缵动,好不热闹。
贾山向书院门房讨了瓢水,从怀中掏出两个馍吃。门房见少年可怜,去寻了个咸芥菜头与他。贾山谢过,便狼吞虎咽起来。
酉时三刻,程县令携书院学究们入场。四乡秀才肃立相迎,一如程门立雪般恭敬。
贾生偷眼望去,见程县令仙风道骨,竟与想象中官吏别有不同。“果然二程后人!” 贾山心下暗自叹服。
程县令清了清嗓音,朗声说道:“各乡学子不辞辛苦、跋涉而来,令伊川生辉、书院济济。本县设佳联盛会,一则为庆上元佳节,二则为宣中原文风。望诸位奋笔,本县与书院学究共同评介,获首联者赏银五十两,夸街三天!”
四乡学子听言,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书院学究请县令先行示范联,程县令沉吟片刻、欣然提笔:
上元佳节 伊川四乡群英会
书院妙笔 洛阳八方聚仙堂
书法为行楷,庄雅而不失生动。学究们纷纷夸赞,程县令命衙役将联挂在门旁,作为标榜。
座间有不屑神色,贾山也以为县令此联一般。但是否前朝进士故意抛砖引玉,亦未可知。
戌时,衙役们将笔墨纸砚备毕,各学子开始作联,限时一刻。贾生踌躇,不知如何动笔,只好偷眼他人字迹,想寻个捷径。
“啪!”一记藤条打在贾山手背:“莫张望!” 衙役喝道。
贾生只能苦苦自索,眼见时限不多,勉强动笔。
欲知贾生如何作联,且看下回分解。
第三回:四乡秀才争三甲,书院学究选联魁
却说贾山搜肠刮肚,终于想出了一联、挥笔而就。但见龙飞凤舞两行狂草:
九州问鼎 千古兴替谁执耳
中原逐鹿 一朝奋起吾挥鞭
写罢,贾山激情难抑,又题了横批:华夏永恒
墨迹未干,忽尔狂风大作,将贾山之联卷于空中,飘然不去。众皆仰面观瞧,见那联熠熠生辉,字迹闪光,清晰可辨。
学究和秀才们齐声吟诵,程县令连连称赞:“好气势!难怪天公垂青,真乃仙联也!”
众人听了,纷纷拜倒在地,高呼:“真乃仙联也!”
贾山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那联荡在空中,许久方落。学究将联呈上,只听程县令问道:"此联为何人所作?”
问了数声,贾生方回过神来,连忙答道:“启禀大人,此联乃小生拙作。”
县令循声望去,见一玉面书生,身长七尺,蚕眉豹目,气度不凡。只是衣衫粗朴,可知家境贫寒。
“书生报上名来。” 县长招手示意贾生走近。贾生来到近前,躬身施礼:“小生姓贾名山,伊川贾庄人氏,秀才及第。”
县令又将贾山上下打量一番:“一表人物,才貌俱佳。你先退下,待我等评议。”
亥时正,书院院长朱学究宣读评审结果:
第三名,城关秀才陆尚
第二名,水寨秀才柯飞
头名:贾庄秀才贾山
书院掌声雷动,三甲上台领赏。陆秀才领了十两,柯秀才领了二十两,贾山不光有五十两赏银,还得以红花绸带披身。
众人欢庆一番,子时方散。程县令走到贾山面前,微笑言道:“贾生,欢迎明日到府上一叙。”
贾山受宠若惊:“多谢大人,只是小生得尽快返家,免得父母担心。”
“急什么?你还得夸街三天,这几日可有住处?” 县令关切问道。
“尚无居所…” 贾生回答。
“你就暂时住在书院,请朱学究安置。” 县令向院长拱手。
“大人放心,此乃书院之荣幸。贾秀才远途劳顿,好生休息,待明日午后送至大人府上。” 朱学究还礼言道。
县令告辞,朱学究找了间书房让贾生安歇。贾生辗转难眠,晨时方昏然睡去。
正是:
谁言穷困无尽处
从此乌鸡变凤凰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
第五回:程府伉俪谈婚事,书院三生拜恩师
辞别程县令,贾生继续骑马夸街。人群指指点点,贾山并不在意。于他而言,锦绣前程似近在目前。
入夜,程府内宅。
罗氏与程县令宽衣就寝,县令言道:
“夫人,我今日请联会头名贾秀才喝茶,甚是满意。”
“满意什么?一个穷秀才,又不是书香世家。”罗氏撇着嘴说。
“此人容貌俊朗,学识出众,气度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程县令夸赞道。
“可这跟咱家又有啥关系?” 罗氏吹灭了油灯。
“我想把若初许配于他。” 若初是程府二小姐。
“那可不行,” 罗氏嚯地起身,“ 不能嫁给一个穷小子。”
“现在是穷困些,将来不就入仕了嘛。” 县令不以为然。
“将来之事怎可预料?” 罗氏担忧道,“何况若初娇养惯了,定要嫁个富贵人家才行。”
“哪就让若初明日夸街时偷偷瞧下,如果中意就等上几年,如果不中意就算了。” 程县令翻身欲睡,罗氏也不复多言。
贾山回到书院,与朱学究商议入学之事。正谈话间,门外有人求见。朱学究请进,两位书生趋步而入。
“晚生陆尚、柯飞拜见先生!” 来人躬身施礼。
朱学究笑道:“原来是联会三甲相聚,我就不便打扰了。” 说罢欲走。
“先生请留步,我二人有事相求。” 柯飞言道。
“所求何事?” 朱学究打量柯飞陆尚,也是潇洒俊逸,不禁心生喜爱。
“我们想进书院就学,准备明年大考。” 二人说着,分别向学究敬上银票,各五百两。
贾生见了,心下惶恐,向学究道:“小生家境贫寒,一时间拿不出这许多银两…”
“贾秀才此言差矣,” 朱学究打断贾生,“县令大人吩咐,书院岂能不遵。况且贾生前途无限,何止这区区五百两身价?待功成名就,再还书院学费不迟。”
贾生拜倒,陆尚、柯飞也跪倒拜师。从此三人结伴同学,才引出一段伊川三进士佳话。
第六回:龙泉寺拜佛得指引,伊川县夸街遇美人
辛丑年正月十七,伊川县城龙泉寺。
贾山将马拴于下马石,取三柱高香,拾阶而上佛殿。寺院住持守弱长老见贾生进来,也不搭话,只是仔细看他面相。
贾生上完香,长拜三叩,起身向长老问安:
“久闻长老高名,晚生贾山幸会。”
“佛门无须多礼,请公子入禅房,贫僧有言相告。”守弱引贾生入殿角禅室。
葡团坐定,守弱双手合什,念了声阿弥陀佛,然后对贾生言道:
“公子面相和善,但柔弱有余,刚毅不足。虽有前途,但恐为功名所累,不得善终。”
贾生听闻,惊诧于色:“请长老教我,如何化解?”
“公子莫慌,待遭逢噩运,皈依佛门便是。”
贾生还欲再问,守弱示意送客,转身而去。
从寺院出来,贾山骑上马,心里还想着长老所言。莫非,这里才是我之归宿?
正思索间,马前一个黑面大汉拦住去路:“ 小白脸,听说你得了不少赏银,也给俺几个买口酒喝。”
贾生勒住缰绳,伸手入袖想拿银子。身后传来一声银铃般大笑:
“哈哈,原来联会头名秀才竟是个胆小鬼!”
贾山望去,一个白衣姑娘闪了出来。但见她柳眉杏眼、面若桃花,不觉看得呆了。
白衣姑娘用手点指阔面大汉:“你是想要钱,还是抢钱?”
大汉见姑娘长得漂亮,便走过来调戏:“我不光抢钱,还抢人。小妞儿,跟俺走,保你快活。”说罢伸手来拉白衣女子。
“光天化日,你怎敢如此胆大妄为?” 贾生从马上跳下,直扑大汉。
大汉飞起一脚,将贾山踢出丈外。白衣女子快步扶住贾生,怒目呵斥大汉:“想不到父亲辖内还有如此恶人,今天本姑娘就为民除害!”说罢,袖内飞出数镖,直奔大汉面门。
黑面大汉躲避不及,一镖中了左耳,血流满腮。人群中冲出几个衙役,将大汉摁倒捆绑,押至县衙不提。
单说白衣姑娘搀贾生上马,说了句:“你不是胆小鬼。” 便红着脸跑开。贾生喊道:“谢小姐出手相救,请留下芳名!”
白衣女子也不答话,径入人群不见。贾生只好策马上县衙,作公案人证。
正是:
佛门三柱香
市井一美人
欲知贾生姻缘,且容慢慢道来。
第七回:黑面汉迷途知返,白衣女一见钟情
伊川县衙,两班衙役站定,程县令升堂。
黑面大汉跪在堂下,贾生侧立一旁。程县令一拍惊堂木:“大胆狂徒,报上姓名!”
“回禀大人,小的叫刘白,鸣皋村的。”
“为何拦马要钱?又为何当众调戏?”
“小的不敢,只是几天没得吃食,才犯了浑。”
“看你年轻力壮,怎会没得吃食?不务农工,也可以去应征护国。”
“小的知错,但求大人开恩,别打板子,俺情愿在县衙当差听使。”
“本县尚不缺衙役,若饶你,得向事主求证。”
刘白转向贾山道:“公子宽宏大量,小的实属初犯。要是饶了俺,俺这就去投军报效朝廷。”
贾山向程县令进言道:“大人,若此人无前科劣迹,还请给他机会将功补过。”
“既然贾公子不咎,本县且放了你…” 话音未落,庭外传来一阵银铃:“且慢!调戏本姑娘怎么算?”
众人循声而望,正是飞镖白衣女子。
程县令赶紧呵止:“若初,这里是公堂,大呼小叫还懂不懂规矩?”
白衣女子走到堂前,也不行礼,径拉住贾生的袖子撒起娇来:“我是为了你才被人欺负,你就这么饶了他?”
贾生脸胀通红,也不知如何作答。
“好了,你把人家耳朵伤了,就不必计较。” 程县令拿女儿也没有办法。
“爹爹说的不算,我听贾公子的。” 若初把头靠住了贾生肩膀。
贾生慌忙说道:“就…放了他吧…他要去入伍为国出力…"
“好吧,就依相公。” 若初走到刘白身前,狠狠踢了一脚他的屁股:“还不快谢过我家相公?”
程县令满脸尴尬:“简直是胡闹,什么你家相公?若初快快退下!”
“不是爹爹让我去相看贾公子么?姑娘看上了,爹爹还要反悔不成?” 若初睁大杏眼瞪着程县令。
“退堂!” 程县令赶紧拍了惊堂木,转身进了内府。
衙役放了刘白,若初上前拉住贾生:“贾哥哥,走,去我家吃好吃的。”
欲知贾山能否搞定程家二小姐,且看下回疯解。
第八回:贾生饥肠辘辘 ,若初巧手下厨
若初拉着贾山进了后宅厨房,正翻箱倒柜找好吃的,被罗氏在身后抓了个正着。
“你们在干什么?” 罗氏厉声问道。
贾山惊得一阵哆嗦,若初却高兴地嚷嚷:“娘,快给俺们做点好吃的,俺都要饿死了。”
“伯母好。” 贾生不敢正眼看罗氏。
“你不是刚吃过午饭?” 罗氏有些纳闷。
“我没吃饱嘛…贾哥哥还没吃,就被爹爹叫去公堂作证。”
“我去找厨娘下碗面…”
“那怎么行?贾哥哥可是贵客。”
“我爱吃面的。”贾生怯怯地说。
“那我给你做,我最会做面了,保管你吃了忘不了我。” 若初开始撸胳膊挽袖子。
罗氏瞪了女儿一眼:“你只会下面,吃了让贾公子赶紧走,他还得夸街。”
“哎呀娘,你烦不烦呀,去去去这里交给我了。” 若初把罗氏推出门外。
工夫不大,若初把一碗饸烙面端给贾山,然后在旁边看着他吃。
“好吃不?”
“嗯。”
“以后常来吃,我给你做。”
“嗯。”
“我想…给你做一辈子。”
“嗯。”
贾山吃的满头大汗,不光是因为面热,还有滚烫的心。
第九回:贾生归家慰父母,程女闯院误诗书
傍晚时分,贾生策马回书院。朱学究备了晚餐,还烫了壶米酒。
“学究,明日我想回村夸街。” 贾生请求。
“也好,免得你父母惦记,还可为他们争脸。” 学究同意了。
次日清早,贾生骑马披红往贾庄上路。若初送他至城南,依依惜别。
贾庄人簇拥着贾生来至家门,贾石被张氏搀扶出来,贾山叩头谢双亲。
听说贾山要去县城书院读书,庄里乡亲都来随一份学礼。有的一吊,有的十钱。贾石让贾山记录明细,嘱咐将来要加倍奉还。
启程去书院的前一天晚上,贾山将程县令想招他为婿的事情向双亲讲明。张氏欣喜,贾石却担心:“俺们穷苦人家,怎能攀县令高门?”
张氏道:“现下看是门不当户不对,等山儿得了功名就对上了。”
“爹娘放心吧,不敢说进士,儿子中举还是容易。” 贾生对自己蛮有信心。
回到书院,贾生开始用功。只是若初隔三差五来送吃的,让他有些分心。
“书院吃食挺好的,你不必总来,让同学看到也不好。” 贾生对若初说。
“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啦?”
“喜欢呀。”
“那为啥不让我来?”
“我不是不让你来…”
“那就是让喽?”
“我是想让你少来…”
“那你就是不喜欢我了。”
“喜欢呀…”
“你叫我少来,我偏多来!”
“……”
原本贾生的功课成绩在柯飞陆尚之前,结果不足半年,贾生反倒出了前三。
朱学究拿着贾生的成绩来见程县令,县令皱着眉头,对学究道:“贵院不是禁止学子会外客么?”
“是有禁令,可毕竟是二小姐,门房不好阻拦。” 朱学究坦言。
“去把若初叫来。” 程县令吩咐下人。朱学究意欲告退,被县令制止:“学究留步,与我一齐劝她。”
正是:
早恋影响高考
考上大学再找
不知县令学究如何劝若初,下回再续。
第十回:程县令无奈娇女,朱学究一箭三雕
“爹爹,您叫我?” 若初喊着进了客厅,一见有朱学究在略有收敛:“给学究请安!”
“你是不是最近经常去书院?” 县令沉着脸。
“是…” 若初低下头,用眼角狠狠扫了一下朱学究,心中喑想:肯定是这老头告的状。
“你来看看贾生的功课单。” 县令把成绩递给若初。若初接过,见上写:
贾生:论语-良,孟子-优,大学-优,中庸-良,诗经-良,尚书-优,礼记-优,周易-良,春秋-优。
“是贾哥哥的成绩单?挺好的呀!” 若初看罢赞叹。
“还挺好?以前他可是全优。” 县令哼了一声。
“此次贾生书院榜位列第五,以前他总是头名。” 学究把成绩单收回。
“可这也不赖我呀!” 若初申辩。
“至少跟你有关系,照这样下去,甭说进士,中举也难。” 县令气呼呼地说。
见父女二人剑拔弩张,朱学究连忙调和:“这样吧,我来做个媒人,不过有个条件。”
县令和若初皆面露喜色,连忙请学究言明。
“我这个条件是:待贾生得了进士,方可娶程家二小姐。” 朱学究一箭三雕。
”好啊,我赞成!” 县令拍手相庆。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呀?” 若初苦着脸问。
“今年乡试,贾生若中了举人,明年赴京城大比,苦读两载即可中进士。” 学究言道。
“不过,你可不能总去打扰,否则三年五载也未必能中进士。” 县令吓唬若初。
“好吧,那我不去书院了。” 若初面有苦楚,“可是,让他来家里吧!”
“我答应你,逢年过节一定请贾生过来。” 程县令应允。
若初兴奋地跑出客厅,县令和学究相视一笑。
第十一回:三书生洛阳赴乡试,程县令书院题匾额
辛丑年八月,洛阳城。
适逢秋闱,各县学子纷至沓来。本次乡试由洛阳知府主考,朝廷派翰林命题。此时的清廷正与洋人斡旋,老佛爷和光绪帝也返了京,一切似乎又恢复了以往。
贾山和柯飞、陆尚三人住在白马客栈,离考场仅隔两街。陆尚和柯飞谈着李中堂和洋人的协商,贾生故作看书,却也听个清楚。
“李中堂可是谈判高手,估计我们吃不了大亏。” 柯飞道。
“洋人有枪,我们又败,银子肯定少不了赔。” 陆尚有些愤懑。
“银子让老佛爷修园子花的所剩无几,哪还有许多赔洋人?” 柯飞苦笑。
“那就得割地了,胶东、辽东、澎湖、广州…会不会都像香港、澳门?” 陆尚略显沮丧。
“莫谈国事。” 贾山插了一句,继续看他的《朱子》,柯飞陆尚不复多言。
八月十六,洛阳府乡试如期举行。贾生等三人进了学监,各归不同监号。
一声锣响,乡试开始。贾山打开考卷,不禁欣然。但见题为:《平夷策》,正是临行前与程县令探讨的题目。
贾生从中原文化发祥启笔,到康乾盛世,洋洋洒洒万字,结语为大清天下一统、四海蛮夷咸服。写罢,又似见考卷悬于空中、金光闪烁。贾生暗中祝祷:求仙人佑我,连中三元!
从考场出来,贾山找到柯飞、陆尚,询问考的如何。二人都说一般,贾生窃喜。
伊川县衙派马车来接三人,其实是专为接贾山,柯陆二人借光而已。
秋闱放榜已是九月,朱学究与三人同去洛阳看榜。贾生列一榜十三,柯飞列二榜十七,陆尚列三榜二九。
回到伊川,乡民夹道相迎。程县令赠书院一匾,亲题:《鹤鸣九皋》四个隶书大字。
若初也写了封手札,求爹爹交与贾生。程县令表面应承,却暗自扣留。
这封手札写了什么,待日后再说。
第十二回:众学子慷慨评辛丑,朱学究坦然论中西
秋风萧瑟,书院落满梧桐。
学子们都在讨论《辛丑条约》的四万万两赔款,只有贾生依旧读着圣贤。
陆尚向众人道:“我中华四万万同胞,每人赔一两银子,洋人是在有意羞辱。”
群情激越,柯飞却从容言说:“拳乱于先,洋乱在后,凡事皆因果。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骗了老佛爷,却骗不了子弹。败了就得赔款,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灾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等不如弃了功名,投军报国。” 陆尚振臂而呼,众学子纷纷响应。
“庚子之难,并不是兵少将寡,而是技不如人。洋人船坚炮利,长枪连发。我们的大刀长矛,怎可抵抗?” 柯飞所言,引起众人反思。
“哪该咋办?就忍气吞声、割地赔款,任人欺负?” 陆尚怒气难平。
“唯一的救国之道,就是我等奋发进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听闻光绪帝亦有此意,西学中用,还要建京师学堂。”柯飞语气老成,不似只有十八岁年纪。
正谈论间,朱学究走了过来,大声呵斥:“你们不好好温习功课,在院子里闹什么?整个书院,就贾山一个人专心研读,成何体统?都给我上课去!”
众学子连忙向课堂涌去,朱学究叫住了陆尚、柯飞:“你二人留下!”
陆尚和柯气原以为会受一番训斥,不料学究拍着他俩的背头,说了番影响二人一生的话:
“明年大考,你俩和贾生都要赴京。这不仅关乎你们的前途,还关乎华夏之未来。” 朱学究顿了顿,继续言道:“你们刚才的讨论,我都听到了。柯飞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我也认同。可谁去师夷之技呢?我等学究?不可能。只有你们!而你们若想师夷之技,就必先求得进士功名,方有机会。否则,就只能泯然于众生,甘愿赔那一两银子罢。”
柯飞、陆尚拜倒在地:“谨遵先生嘱托,我们定不负先生期望,为华夏出力!”
朱学究看着爱徒稚气而坚定的面孔,倍感欣慰。有了他们,华夏才有希望。
第十三回:失手札淑女成泼妇,得圣旨县令升待郎
辛丑冬至,贾生赴程府家宴。
程县令给贾山斟酒,贾山推说不能多饮,次日还有功课。县令有些扫兴:“也罢,待你得了进士,我与你一醉方休。”
若初听了,笑着说:“等贾哥哥中了进士,便与我成婚,就不陪你喝酒了。”罗氏在一旁连忙制止:“姑娘家也不羞臊,净说这些浑话。”
“不陪老夫喝酒,便不许你们成婚。” 程县令知道若初在打趣,也打趣起来。
贾生局促,不知如何应对这场面。若初偷偷拉住他的袖管,悄悄问道:
“你喜欢我写给你的话么?”
“什么话?”
“就是那个…手札。”
“什么手札?”
“你没有收到?”
“没有啊!”
若初猛然站起,质问程县令:“爹爹,你把我的手札放哪儿了?”
“哪个手札?”
“就是贾哥哥中举,我让你捎给他那个。”
“噢,那个呀,我把它藏起来了,不能影响贾生的学业。”
“你怎么能这样做?”若初气呼呼走到程县令眼前,高声喊道:“你把手札还给我!”
程县令把杯子往地上一摔:“有你这样跟爹爹说话的么?”
若初怒不可遏,一把掀翻了桌子。贾生见状,忙拉住若初。程县令劈掌打来,贾生挡住若初,却被重重打在脸上。
程府家宴不欢而散,贾生怅然回到书院,左脸还在青肿。
朱学究用毛巾浸了热水,敷在贾生脸上,并询问发生何事。贾山实言相告,学究劝贾生只管学业,其它不必上心。
转过年来,贾生听学究说程县令因治县有方,朝廷招他入京任吏部待郎。
贾生感觉自己失去了靠山,朱学究见他神情恍惚,便安慰道:“程县长入京高升,你赶考正好有个去处。况且他司职吏部,各部官员都有往来,必能助你功成名就。”
贾生听言,觉得靠山未失,反而更加坚实。
第十四回:上元节贾庄祭祖,二月二程府入京
壬寅年正月十五,贾庄祭祖。
贾山是举人,也是贾庄之傲,乡亲推他为祠堂作联。
贾生不敢怠慢,恭敬献上一幅长联:
百载福荫贾门子孙 一庄皆兴旺
千家香祝仙界列祖 万代俱荣光
长联挂上祠堂,众乡亲跪拜先祖。族长刚刚喊罢礼毕,忽见长联飘荡,字迹闪亮。众皆惊异,贾山说:“乡亲们莫慌,去年元宵节县里办佳联会小生作联,也是这般闪光。”
族长道:“那就是祖上显灵,保佑俺贾家后生哩。”
从此,贾生笔下生辉之事声名远播,京城翰林院也有听闻。
二月初二,程府举家上京赴任。临行前,伊川县百姓夹道相送,鸣谢程县令治县之功。
城北门外,贾生与若初洒泪告别。程县令对贾生言道:“当初我应承送你进京赶考,看来只能请朱学究代劳了。”
贾生说:“今年春闱,必去拜见程大人。”
朱学究也道:“京城不比伊川,官场繁复,望大人多加保重。”
程大人紧握学究的手:“贾生就交给你了,别忘了你还是大媒人。”
“请大人放心,殿试后即去府上提亲。”学究看了一眼若初,程家二小姐满面绯红。
第十五回:三举子进京会试,朱学究询问考情
春暖花开,书院学子进京会试。
朱学究雇了驾马车,与贾山、柯飞、陆尚逶迤北上,历时半月到了京城。
柯飞、陆尚结伴去逛大栅栏,贾山与朱学究在客栈准备会试。学究说道:“今年会试洽逢当今圣上整肃吏制,题目或许与吏治相关。”
贾生想起乡试前和程县令探讨平夷之策,不禁莞尔:“ 但愿会试也能押正题目。”
傍晚,柯飞陆尚回了店房,见贾山在写八股,便问是何题。贾生掩卷答道:“无题,练字而已。”
会试当天,贡院下起小雨。贾生的监号有些滴漏,监考官命人盖了毡布,方分发考卷。贾生打开卷宗,大喜过望。只见题目为:《吏治论》。
从考场出来,朱学究问三人写的如何。柯飞说道:“吏制要改,去除繁冗,简政易行。可学西方三权分立,设布政司、大理司、监察司,各司其责、互为监督。如此,则振兴有望、国运昌隆。”
陆尚道:“吏制已沿袭千年,沉疴久积,非革新不足以顺应潮流。宋代王安石变法失败,不是新法之弊,而是遭遇司马光守旧派之阻拦。如今光绪帝开明创新,用人唯贤,除祛庸吏,必能发愤图强,重塑汉唐。”
朱学究夸奖二人,又问贾生。贾生侃侃而谈:
“华夏数千载,经久不衰,得益于尊祖守礼。先贤祖制,不可轻改,改必大乱。庚子之难,京师官吏逃亡大半。如今官位空缺,正需科举人才填充,而非大批裁撤。圣上应集举国之权,统一吏制,方可上下同心,合力抗敌。唯有天朝强大,外邦臣服,方可重树皇威,八方来仪。”
朱学究听罢,未置可否,只招呼三人道:“走,我请你们去吃烤鸭。”
第十六回:贾书生薄酒拜程府,程侍郎厚礼访翰林
放榜之日清早,朱学究焚烧三柱香,求神佛保祐三学子金榜题名。
午时三人回到客店,皆喜气洋溢。虽未列前茅,但都得了贡生。能否参加殿试,全凭翰林院遴选。
贾生买酒去程府拜访,若初跑出门拉他进来。程大人早具办好一桌满汉全席,罗氏也换了一身锦锻旗袍。
“今日,程府双喜临门。”程大人先致祝酒词:“ 一喜贾生会试高中,二喜本人即将上任吏部尚书。这一桌花了我五十两银子,若初可不许再掀桌子啊!”
全家人大笑,若初羞的把头低到桌下。贾生摸摸脸,告诉程大人一点也不疼。
“对了,朱学究为何没来?” 程大人问贾生。
“朱学究回书院报喜去了,另外两个同学留下来和我一起等殿试。” 贾生答。
“那就应该把同学请来嘛。”
“我想单独跟大人谈谈。”
“有什么话尽管说。”
“我想…请大人问下翰林院…我能否参加殿试。”
“好吧,我明天去拜访翰林院魏院长。”
“多谢程大人。”
次日,翰林院。
程大人步入书房,见魏院长躬身施礼:“给先生请安!”
翰林院院长姓魏名罡,洛阳人氏。早年曾是鸣皋书院学究,教过程大人数年。
“尚书大人驾到,有失迎迓。”魏罡拱手还礼。
“先生见笑了,学生还是待郎。”
“圣上已经御批,你还来找我何干?”
“许久不见先生,甚念,特前来拜望。”
“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所为何事?”
“不瞒先生,学生此来,是有关一个贡生。”
“是你什么人呐?”
“是…学生未来女婿。”
“叫什么名字?”
“姓贾名山,字思丁。”
“噢,确有这么个贡生。文章我看过,才学出众,不过殿试恐怕不行。”
“为何?”
“你来京时间也不短了,该知道当今圣上的意思。”
“学生愚钝,愿闻其详。”
“圣上决意变法图强,你觉得会喜欢遵循祖制么?”
“可是…老佛爷一直在强调祖制…”
“那你就拿去给老佛爷看吧!”
“学生岂敢,还请先生帮忙举荐。不求前茅,进士及第也好…”
“老朽自有安排,你回去吧。”
“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请先生笑纳。” 程大人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交手呈给魏罡。
程大人退下,魏院长仔细看那银票,金额壹萬。
第十八回:程尚书问责大理寺,贾编修行走上书房
因老佛爷下令取消科举,翰林院也成了摆设。贾生终日抄写卷宗古籍,倒是长了不少学问。
程尚书遵光绪帝圣旨,裁撤闲官,也得罪了许多人。有人上告老佛爷,说程尚书收受贿赂,给钱者保留官职,不给钱者予以罢免。老佛爷下懿旨,令刑部彻查。
懿旨从上书房传至翰林院抄裱锦轴,偏巧交与贾生办理。贾生一见,吓出一身冷汗。匆匆抄裱完锦轴传回上书房,便直奔程府而去。
程尚书正在喝茶,听姑爷说完,不慌不忙道:“刑部与吏部同级,况且里面都是我安排的人,怎么会彻查?”
“可是有老佛爷的懿旨,岳父大人还是谨慎为好。” 贾生道。
“有人告状,老佛爷不得不下旨。只要刑部回报查无实据,此事便不了了之。” 程尚书深知朝廷底细。
按下程家密谈不表,单说慈禧在上书房查看即将下发刑部的懿旨,忽然发现字迹闪闪发亮,不觉惊讶:“这是谁写的字?”
传锦轴的小太监回答:“是翰林院一位姓贾的编修。”
“嗯,字写的不错,让他来见我。”老佛爷吩咐,小太监马上照办。
贾生从程府赶回翰林院,见小太监正在等他,说老佛爷召见。贾生以为写错了字,战战競競跟着小太监入宫。
上书房在乾清宫西厢,慈禧打量眉清目秀的贾山,心生喜爱:“你叫什么名字?”
“小臣姓贾名山。”
“哪儿人呀?”
“洛阳伊川人。”
“祖上可有名士?”
“回老佛爷,除了一个三甲举人,并无名士。”
“可有佛道修行之人?”
“听族长讲,上祖有修佛先人。”
“你可知其法号?”
“好像…叫慧远…”
“原来是净土宗师的后人,怪不得字有佛光。”
“小臣以前写联,也曾字迹闪光。”
“那是你先祖在仳佑,保你功名成就。”
“老佛爷圣明,通晓仙界凡世。”
“人长的好,嘴也挺甜。这样吧,托慧远宗师的福,封你个大学士,上书房行走。”
“谢老佛爷!”
贾山当了上书房大学士,俸禄涨了十倍。他将一千两银票寄给书院朱学究,也加倍还了乡亲们所筹学资。
果如程尚书所料,刑部查了半载,上表老佛爷:程尚书清廉。
第二十回:程尚书辞官归乡里,贾太傅遇难入佛门
贾生在宫里轻闲,柯飞却在武昌忙碌。他兴办新学,主张西式课程,身边聚集大批进步青年,共同创立文学社。
陆尚辞了西北行署的文职,去广州参加同盟会,有幸结识孙文、黄兴等人。
随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廷摇摇欲坠。柯飞写信邀陆尚到武昌共商义举,两位同学成为共和先驱。
程尚书因不满袁世凯专政,弃官回乡。行前他试图让贾山若初一起回伊川,贾生舍不得太傅的荣华。
武昌起义胜利后,溥仪被逼退位并软禁宫内。溥仪让贾生密诏"辫帅”张勋进京护驾,事情败露灾难终于降临。
冯玉军部下发动北京事变,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并追杀贾山等同党。
贾山闻风连夜逃走,可怜父母妻儿被抄家者枪杀。贾生无颜见贾庄乡亲,更无颜进伊川程家。他想回书院,又怕连累朱学究。
蓦然,贾生想起了龙泉寺守弱长老的话:“待遭逢噩运,皈依佛门便是。”
贾山踉跄着朝法源寺而去,夜幕中乾隆御笔“法海真源”四个大字金光闪闪,随风飘荡。
有诗为证:
喜悲几许谁可知?
夜雨和思忆旧时。
句到炙真诗易谶,
秋笺不复著新辞。
(全文终)